NEWS
时间:2023-03-09 10:16:00 来源: 作者:
近些年来,心理问题低龄化呈上升趋势,抑郁、焦虑等问题时常出现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,如何从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等角度出发,提升心理健康服务供给,缓解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,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?
代表建议
全国人大代表薛超: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健康心理、良好品德、优秀人格塑造和完善的关键阶段,更是素质教育、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期。关心、关爱、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。近年来,部分心理疾病出现低龄化现象,我们应该做好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干预、早治疗。建议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,每学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宣传,提高少年儿童自我心理调节能力。结合教育教学实际,将心理健康纳入健康教育课程,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间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、学校相关活动有机结合,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,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,引导孩子和家长正视并重视心理健康问题。在中小学和高校制定相关激励机制,以鼓励教师报考心理咨询师证,提高学校持证上岗人数比例。建立健全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协同育人机制,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,形成合力,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成才。
委员声音
全国政协委员王春秀: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应早发现、早干预、早治疗。建议各地落实教育部相关安排,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,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,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,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。成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,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,提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。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网络平台,开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站,建立网上心理健康咨询辅导站,及时有效地指导和帮助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。提高社会组织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公共服务中的作用,有效利用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,让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进社区、进校园。加快开发系列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,同时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家长读本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读本,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、学校和社会环境。加强宣传引导,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,引导公众正确理性看待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相关服务。